文档摘要
客户现有Ubuntu系统,搭载mes系统,因业务需求,原有1T系统盘+1T数据盘已经不满足客户业务使用需求,为次我司为其升级1T数据盘至8T数据盘
本技术文档详细阐述了在Linux环境下进行存储设备扩容及数据迁移的标准操作流程。方案涵盖从设备识别、分区规划、文件系统创建到数据迁移、挂载配置的全过程,确保数据完整性及系统稳定性。
1. 设备识别与验证
1.1 存储设备检测
接入新存储设备后,需首先识别设备标识符及现有分区情况:
root@dx-virtual-machine:~# lsblk
该命令将列出所有块设备及其层级关系,重点关注以下信息:
· 设备标识符(如/dev/sdc)
· 存储容量
· 现有分区结构
· 挂载点信息
检测结果分析:
· 系统主磁盘:/dev/sda(40GB,多分区结构)
· 现有备份磁盘:/dev/sdc(20GB,挂载于/backup)
· 新增存储设备:/dev/sdd(10GB,未分区)
2. 分区方案设计
2.1 单分区方案(推荐)
适用于大多数场景,最大化利用存储空间:
# 初始化GPT分区表
sudo parted /dev/sdd --script mklabel gpt
# 创建占用全部空间的主分区
sudo parted /dev/sdd --script mkpart primary ext4 0% 100%
# 格式化为ext4文件系统
sudo mkfs.ext4 /dev/sdd1
2.2 多分区方案(可选)
适用于需要隔离不同数据类型的场景:
# 初始化GPT分区表
sudo parted /dev/sdd --script mklabel gpt
# 按比例划分分区空间
sudo parted /dev/sdd --script mkpart backup ext4 0% 50%
sudo parted /dev/sdd --script mkpart data ext4 50% 100%
# 格式化主分区
sudo mkfs.ext4 /dev/sdd1
技术建议:单分区方案具有管理简单、空间利用率高的优势,推荐常规场景使用。多分区方案适用于需要隔离I/O负载或实现数据分类管理的特殊需求。
3. 数据迁移实施
3.1 临时挂载点创建
# 创建临时挂载目录
sudo mkdir /mnt/newbackup
# 挂载新存储设备
sudo mount /dev/sdd1 /mnt/newbackup
3.2 数据同步操作
# 执行数据同步(保留所有属性)
sudo rsync -avh /backup/ /mnt/newbackup/
3.3 完整性验证
# 比对源与目标数据量
sudo du -sh /backup /mnt/newbackup
# 验证目录结构
ls /mnt/newbackup
4. 持久化挂载配置
4.1 文件系统UUID获取
# 显示块设备属性信息
sudo blkid /dev/sdd1
4.2 文件系统表(/etc/fstab)配置
# 编辑系统挂载配置文件
sudo nano /etc/fstab
添加以下配置项(需替换实际UUID):
UUID=1234abcd-5678-... /backup ext4 defaults,noatime 0 2
5. 存储设备切换
5.1 原设备卸载
# 卸载当前备份目录
sudo umount /backup
5.2 新设备挂载
# 挂载新存储设备至生产目录
sudo mount /dev/sdd1 /backup
5.3 挂载状态验证
# 确认挂载结果
df -h | grep backup
6. 权限管理
6.1 所有权设置
# 递归修改目录所有权
sudo chown -R hgst:hgst /backup
6.2 访问权限配置
# 设置递归访问权限
sudo chmod -R 755 /backup
7. 实施总结
实施阶段 | 工作内容 | 状态 |
设备识别 | 新存储设备检测与验证 | 已完成 |
分区规划 | 分区表初始化与空间划分 | 已完成 |
文件系统创建 | ext4文件系统格式化 | 已完成 |
数据迁移 | 数据同步与完整性验证 | 已完成 |
挂载配置 | 持久化挂载设置 | 已完成 |
权限管理 | 访问控制配置 | 已完成 |